节水灌溉方式

富聚集 人气:2.18W

一、灌溉补水技术

节水灌溉方式

一般在缺水地区利用窑集水采用电动加压和手动加压两种全移动式滴灌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灌溉具有灵活、机动、简单可行的特点,采用水泵干管、毛管全移动式,使设备利用率提高,降低了造价,便于示范推广。

(一)电动加压区适用于居民附近20~50m距离的农田,既可保证电源又使架设电力线路短投资不大,设备利用率比固定式提高几倍。

(二)手动加压区因架设电力线路投资大,可选用手动加压,使用手动加压泵时,劳力投入较大。

(三)滴灌补偿亏缺水分灌溉。

据宁夏实践经验,采用窖水灌溉后,地膜玉米膜下0~20cm土层中的土壤含水率保持在14~18%(体积比),基本上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在玉米的两个主要生育阶段即播种——拔节期及抽穗——乳熟期是两个关键生育阶段,也是水分亏缺较高的时期,所以灌溉过程中在此生育阶段必须进行灌溉关键水。

二、渗灌技术

渗灌又称地下暗管灌溉,是利用埋没在地下的透水管道(或瓦罐)将灌溉水直接送入作物根层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由于它能使土壤保持非饱和状态,所以不但节水又给作物创造了水、气、热相协调的良好环境,促使作物获得高产

渗灌起源于地下浸润灌溉,是古老又现代的一种节水灌溉。我国早在1000多年前晋朝就有,解放后我国也在河南、陕西、江苏等省开展了渗灌田间试验研究,当时主要用陶土管,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国外渗灌技术有了较大进展。如意大利利用内径10~20mm的塑料管在管壁上开5~10mm的纵缝作渗灌管。美国则利用废旧轮胎回收的橡胶加一些特殊添加剂及用特殊工艺制成管壁上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孔管作为渗水管道,在美、日、法等国进行较大面积试验。

渗灌不但可节水、增产,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等优点。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土壤湿润不均匀;当水或土壤中含盐量多时易导致返盐;渗灌系统埋于地下不易检修养护,应用渗灌时必须严格控制水质,除过滤外,经常要排污冲洗,必要时需用化学处理以延长使用寿命。

三、抗旱坐水种技术

在农作物播种时期由于雨水缺少,常常出现土壤墒情差,含水量低,造成出苗晚、缺苗甚至断苗现象。为了保证出全苗、出壮苗,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一套称为坐水种(穴播)或(淋水种、冬播作物)。其作业程序是挖穴或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和镇压。采用此过程可提高抗旱能力,提高肥效促进早熟增产。据宁夏试验玉米可增产15%~20%,黑龙江6年跟踪调查玉米可增产16%左右。

(一)坐水种的技术参数包括坐水量及注水深度。坐水量的多少主要依据土壤的干旱程度,据黑龙江省多年对玉米坐水种的试验进行分析,当遇中等干旱年土层0~30cm平均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为56~62%时,坐水量为3.5m3/亩;当遇严重干旱年土壤含水量低于51%时,坐水量为7m3/亩;注水深度主要决定于播种深度及干土层厚度,一般应在播种深度(约5cm)以下,以利于与底墒相御接,增强抗旱能力。

(二)坐水种的方式及机具

坐水种的方式目前有人工坐水种、机械开沟淋水种及机械注水等三种形式。

1.人工坐水种除运水外其余作业如挖穴、注水、点种、施肥和覆土全靠人工完成,全部作业需5~7人,日播种面积4.5~6亩,效率较低。

2.机械开沟淋水方式用机械开沟再将灌溉水用注水管注入沟中,待水渗入土中后再由人工进行播种、施肥及覆土等作业,一般也需5~7人,但效率比人工坐水种提高1倍。

3.机械注水方式机械注水又分明式注水和暗式注水两种。明式注水由拖拉机牵引水车在开沟的同时向沟中注水,待水渗入土壤后利用播种机进行播种、施肥和覆土等作业。暗式注水则是利用暗式注水播种机来实现,特点是水在播种位置以下,水不含泥,土不板结,而且效率高,现在我国已有多种暗式坐水点播机研制成功。

四、注射灌溉

注射灌溉技术是用特制的注水器直接向根区土壤注水(或水肥溶液)的一种灌水方法,群众称为“给土壤打水针”。宁夏曾借用全国推广的“LYJ”追肥枪,安装在农田喷雾器上依靠喷雾器的打气压力,通过喷枪嘴将水注入作物根区。这种枪可将灌水、追肥、根区施药一次完成,主要用于稀植作物灌,关键水时一般每株注水0.5~1.0kg。据试验采用此法注射灌溉,1995年大旱情况下灌西瓜3~4次,每次灌2m3/亩,灌玉米5次增产效果明显。

五、地膜穴灌技术

地膜穴灌是在抗旱坐水种的基础上进行的播种后覆上地膜,当作物出苗快接触到地膜时,宜在气候温暖时,呈十字形划破地膜,待苗生长出地膜外再把播种坑扩大为灌水孔。即地膜集流穴。通过地膜集流穴可收集到天然降水时降到地膜其他部分的雨水,达到集流穴灌的目的,亦可根据植株大小每孔人工灌水1~3kg。

这种地膜集流穴灌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了地温,充分利用了天然降雨(据观测有2mm的降雨即可产生迳流)促进作物早熟高产。

六、储水灌溉

土壤属多孔介质在0~100cm的土层中,由于耕作施肥等农事活动土壤孔隙一般变化在40~50%之间,也就是整个土体差不多有一半是孔隙,而这样大的孔隙除容纳必要的空气外,主要是承纳作物赖以生存的水分即土壤水。储水灌溉的原理就是利用土体内的孔隙储存一定量的水分,尤其是增加深层土体内的容水量,这样可使根系下扎,较多的利用深层土壤水。在储水灌溉条件下即使表层土壤处于干燥状态下,作物并不受旱从而减少棵间土壤蒸发量。储水灌溉可在用水不紧张的季节向休间地内灌水,把水存储于深层土体内,供作物生长期使用,减少了生长期灌水次数,并大大缓解了用水高峰期的矛盾。

(一)播前储水灌溉一般在作物播种前进行较大定额的灌水,灌后可使0~150cm土层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对冬小麦而言生长期灌水可推迟到季节以后。

(二)生长期储水灌溉据国外研究教导,湿土中水分损失大部发生在1.0cm土层,并发现当水渗入到2.5cm以下时,不易因蒸发而损失。因此最好是加大灌水定额,减少灌水次数,小水勤灌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三)拦蓄降水据研究表明,土壤储水量愈大,降雨有效利用率愈低。因而要想拦蓄较多的雨水,就应在雨季前少灌水或不灌水,以降低土壤含水量。

TAGS:灌溉 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