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白斑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大白菜白斑病的发病症状

富聚集 人气:2.97W
大白菜白斑病的发病症状,大白菜白斑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大白菜白斑病的病原主要以分生孢子梗基部的菌丝或菌丝块附着在地表的病叶中,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病原借雨水飞溅传播到白菜叶片上,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在长江流域春秋雨季均有发生,北方从8月中下旬开始,9月份为发病盛期。植株生长衰弱易发病。

年内早春发病轻、秋季发病重,年度间春末夏初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日夜温差大、田间叶面结露重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基肥不足或氮肥偏少、长势弱的发病重。

流行规律。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白菜白斑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6月、9-11月。年内早春发病轻、秋季发病重,年度间春末夏初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日夜温差大、田间叶面结露重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基肥不足或氮肥偏少、长势弱的发病重。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白菜白斑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6月、9-11月。年内早春发病轻、秋季发病重,年度间春末夏初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日夜温差大、田间叶面结露重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基肥不足或氮肥偏少、长势弱的发病重。

大白菜白斑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或菌丝体附在地表的病叶上生存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借雨水飞溅传播到白菜叶片上,孢子发芽后从气孔侵人,引起初侵染。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5~28℃均可发病,发病适温度范围为11-23℃。在北方菜区,一般发生在8~10月,在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菜区,春秋两季均可发生,尤以多雨的秋季发病重。一般播种早,连作年限长,地势低洼,基肥不足或生长期缺肥,植株长势弱,生育中后期遇连续阴雨或暴雨的发病重。

苗期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先在叶背生水渍状小点,后于叶面形成0.2~0.5厘米黄褐或灰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坏死斑,边缘颜色较深,呈油渍状,有的相互连结成大斑块,天气干燥时,病斑质脆,致叶片干枯死亡。

大白菜黑斑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土壤、采种株或种子表面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春菜,发病后的病斑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秋季侵染大白菜,为害较严重。9~10月份遇连阴雨天气或高湿低温(12~18℃)时易发病。

该病原菌适应的温度范围很广,在5-28℃的温度条件下均可发病,在较低温度下更有利于发病。在田间多借风或雨水飞溅进行传播,因此,初春及秋冬季气温偏低、连续降雨天气可促进该病害的流行。此外,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田、排水条件差、田间植株密度过大,都会诱使该病严重为害。

大白菜白斑病发病规律:病菌附在地表的病叶上生存或黏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借雨水飞溅传播到白菜叶片上,引起初侵染。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尤其多雨的秋季发病重。一般播种早,连作年限长,地势低洼,基肥不足或生长期缺肥,植株长势弱,生育中后期遇连续阴雨或暴雨的发病重。

病菌主要以菌丝或菌丝体附在地表的病叶上生存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借雨水飞溅传播到白菜叶片上,孢子发芽后从气孔侵人,引起初侵染。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5~28℃均可发病,发病最适温度范围为11-23℃。在北方菜区,一般发生在8~10月,在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菜区,春秋两季均可发生,尤以多雨的秋季发病重。一般播种早,连作年限长,地势低洼,基肥不足或生长期缺肥,植株长势弱,生育中后期遇连续阴雨或暴雨的发病重。